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作者:admin 發布日期:2015-04-28 09:03:31
水的演變是生態演變及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利部印發了《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水資源[2013]1號),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水生態文明要求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要具有科學的水生態發展意識,健康有序的水生態運行機制,和諧的水生態發展機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與發展。
1、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水是生態系統最活躍的控制性因素,人類由水而生、依水而居、因水而興。離開了水資源,不僅人類社會難以為繼,任何生命都無法延續。因此,水是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國家的經濟資源,是人類社會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防洪保安、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保護、水經濟發展和水文化繼承和培育等方面,涵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生態危機日益凸顯進一步強調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性。一是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受人類活動、全球變化和經濟社會等環境變化的綜合影響,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江河實測徑流量總體上呈現減少的趨勢,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北方河流尤為顯著。如根據1980-2010年水文資料系列與1950-1979系列比較分析,海河流域降雨量減少約10%,實測江河徑流量減少40-75%,地表水資源(第二次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1980-2000年系列與1950-1979年系列比較)減少40.1%。雖然近幾年華北地區降水量有所回升,但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仍很突出,是限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二是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人類在快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國家加大了治污的力度,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仍是發展帶來的突出問題。在水體污染方面,2012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85億t(不含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仍保持上升的趨勢;對全國20.1萬km河流水質檢測評價,37%的河段劣于3類水;對112個主要湖泊共2.6萬km2水面監測評價,56%的水面面積水質劣于3類水。在大氣污染方面,以北京市為例,根據35個覆蓋全市的監測站點自動監測數據分析,空氣受到污染(空氣質量3級及以上)的天數189天,占全年總天數的51.8%,其中五級重度污染有45天。而進入2104年,又是接連不斷的霧霾天氣。造成這種嚴重的大氣污染,天氣只是環境條件,重要的是排放污染的長期積累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三是生態系統日益退化。如隨著社會發展,人類活動取用水不斷增加,石羊河流域從維系幾千年的水生濕地生態系統逐漸轉變為現今的荒漠生態系統。又如,由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水資源短缺的制約,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超采,北京地下水位10年下降12m 已形成2650km2沉降區,一些地方地下水位已達基巖,無水可抽,用光了子孫后代的水。還如,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有142個大于10km2的湖泊萎縮,總計面積減少9574km2,占萎縮前湖泊總面積的12%;近20年間我國濕地總面積減少了11.46%。這些變化均對我國的生態系統造成了難以恢復的破壞和久遠的影響。我們切身感受到的種種生態危機,喚醒人民要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的建設,以促進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水生態文明內涵與建設任務
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因此,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以及和睦和諧的關系。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堅持節約與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實現水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促進人、水、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是要實現山青、水凈、河暢、湖美、岸綠的水生態修復和保護。2013年水利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及綱要,提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目標原則及主要工作內容,強調了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的總體要求及組織實施方案,堅持以“人水和諧、科學發展、保護為主、防治結合、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為基本原則,為進一步加快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
水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水患調節、資源供給、經濟支撐、生態維系、景觀娛樂和文化載體等。水生態文明建設要分析水生態系統上述功能的退化、殘缺和喪失情況來確定建設任務。國家層面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把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加快健全和完善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的“三條紅線”,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加快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與保護策略,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及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切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嚴格用水效率控制,強化用水定額和用水計劃管理,嚴格限制水資源短缺地區、生態脆弱地區發展高耗水行業;。
2)優化水資源配置
加快推進“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區域互補”的國家水資源配置格局。重點推進規劃確定的河湖水系連通骨干工程建設,加強區域河湖水系連通,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引排得當、循環通暢,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加快實施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積極開展調水引流、生態修復、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等水資源保護工程建設。
3)強化節約用水管理
節水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舉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構建節約型社會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十八大提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強調“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因此,將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全面優化用水結構,轉變用水方式,降低水資源消耗。完善和落實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措施,加大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合理確定工業節水目標,大力推廣城鄉生活節水器具,發展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支持低碳產業和低能耗低水耗行業發展。
4)嚴格水資源保護
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加強水功能區和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實施水功能區分級分類監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進一步強化水源地應急管理。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和水位雙控制,加強地下水水量水質監測,實施超采區綜合治理,防治地下水污染。
5)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水生態保護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考慮基本生態用水需求,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維護河湖健康生態;從源頭防治水污染與水質惡化,注重源頭防控-中端控制-終端治理措施并重,努力實現工業廢水、污水和城鄉生活污水的全面處理;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綜合運用調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立體化方式,加強對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濕地保護區的保護和修復,打造綠色長廊,涵養水源。推進水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統籌規劃建設沿江沿河綠化帶、小流域生態保護區、生態旅游區,構建綠色生態人文環境等。
6)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生態保護
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保護和諧發展的目標,改變以往單純強調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工程建設對生態系統影響的觀念,科學編制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突出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生態技術護岸護坡等措施以及實施嚴格的河湖治理與管理制度,構建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保護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7)提高保障和支撐能力
水資源安全保障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在功能上,要強化防洪保安及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在工作上,實施水務一體化管理,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引入市場推動機制,同時強調科技創新支撐及法制政策保障。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評價體系,形成適應水生態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體系,保障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實施與推進。
8)廣泛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包括水利工程建設、水文化提升工程建設,還包括水生態環境保護、水景觀工程建設。水生態文明是水環境和水生態不斷改善的體現,需要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共同參與才能取得實效,需要加強全面社會倫理、道德與文化建設,使人民群眾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營造和創新水文化氛圍,傳播與弘揚水文化,廣泛引導全社會參與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和水生態文明城市中來。通過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面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讓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3、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考和建議
1)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建設特色水生態文明。不同的地區和城市有著不同的自然條件、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發展要求和規劃、不同的水情和水問題、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因此水生態文明建設,要根據當地的發展要求和規劃,充分分析面臨的水問題,充分分析當地水生態系統在水患調節、資源供給、經濟支撐、生態維系、景觀娛樂和文化載體功能等方面功能的退化、殘缺和喪失情況,科學編制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突出地域特色,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突出階段性建設重點,穩步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如北京市從市情和水情出發,確立了循環水務的治水思路,以有限的水資源保障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以開源、節流、生態保護為重點,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從2003年起,北京市堅持每年集中綜合治理區域內河流水系,如清淤治污、生態護坡等,并實施一系列水循環措施,改善河湖水質。制定政策,加大中水利用的力度,除城區用于環境用水(公園澆灌、街道清洗、洗車等),還在郊區建設了大面積的中水灌區。堅持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與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清潔流域。通過封(封禁治理)、移(生態移民)、補(生態補償)構建水生態修復的第一道防線(生態修復),采取節(節水灌溉)、調(結構調整)、治(治理污水垃圾)完成生態治理的第二道防線(生態治理區),結合清(清理河道)、育(保育植被)、保(恢復河道景觀)實現生態保護的第三道防線(生態保護區)。又如江蘇蘇州和徐州兩市也分別結合自身特點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蘇州是水鄉澤國的平原水網地區,也是經濟發達的人口密集地區,是因水而美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過程中,確定了加強水系連通,確保水流通暢與圩區排澇,加強河湖管理以保護水域面積,合理發展水產、水游、水運等水域經濟,發展生態農業減少污染排放,優化空間布局緩減人水爭地爭水矛盾,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發展,加強古城水系水巷、古橋古井、各鎮古村等歷史水文化保護,進一步突出水的流動文化走廊作用,開展現代水倫理和水文化的培育,結合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大體系目標,開展十類行動和示范性項目。徐州市也綜合考慮當地的人、水、古城、漢文化等特色,提出了嚴格控制有效考核的水資源綜合管理體系、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資源配置體系、人水和諧河湖健康的水生態環境體系、集約高效配置完善的供水保障體系、安全達標引排暢通的防洪排澇保障體系以及漢風樂舞山水彭城的水文化體系建設目標任務,立足于徐州市區域功能與特色,構建“兩帶三區”(清水通道保護帶、故黃河濕地保育帶,西部供水安全保障區、中部城市景觀區以及東部防洪安全保障區)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新布局。
2)深入分析、實事求是、科學制定指標體系。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應立足于中國國情,既要反映水生態自然屬性,又要考慮水生態的服務功能;既要立足于水生態的現狀,又要考慮發展趨勢。所選指標要考慮共性及個性,還要考慮指標的層次性、科學性、可操作性以及代表性。指標的確定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條件:(1)指標具有導向性,要與當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宜,具有階段性、地區性和動態變化特性;(2)一般包括水安全、水資源(用水效率、節約用水等)、水環境、水生態、水管理、水文化等基本內容;(3)在“標準”框架下,應突出地區特點(如南方湖泊藍藻問題、北方地下水超采問題等);(4)可監測、可評價,可實現、可考核,具有代表性和指導意義;(5)分約束性指標(如用水總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等)和預期性指標(如灌溉水利用系數、中水利用率等);(6)群眾滿意度為綜合指標,要求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如城市內澇、防洪保安、水源地安全等)。如江蘇省暫定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包含五大類20個指標,又如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的地方標準,對水資源體系、水生態體系、水景觀體系、水工程體系以及水管理體系評價做出了具體的要求,針對上述五大類給出了15個評價指標。
3)順應自然規律, 保護自然環境。在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應避免片面追求區域水生態環境的表面改造,人為導致水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過度建設水生態景觀,大搞人工生態湖、人工水系、人工濕地、大搞形象工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堅持科學的水生態發展意識,健康有序的水生態運行機制,和諧的水生態發展機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與發展,保障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4)加強科學研究,應用先進科學技術保障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基礎問題研究,加強水生態監測、修復與保護的關鍵技術或工藝設備的研發推廣應用,全面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和創新水平。如在邊坡護岸技術方面,推廣應用植物護岸、山石護岸、卵石緩坡護岸、生態磚護岸等,強化生態護岸技術,如覆土石籠護岸、生態格網護岸以及預制混凝土生態護坡等;在水環境處理與保護技術方面,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技術以及生態技術。加強水肥高效利用,減少面源污染,建設清潔小流域,從末端治理為主轉變為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治污,推廣應用生物有機肥,減少流域面源污染。還如,南京水科院和蘇州水利局通過大量的監測、分析、計算,提出了古城區活水自流、水質提升的古城區河道治理方案。在一些河段上建活動型溢流堰、在一些寬淺河段增加河床糙率建大糙率明渠雍水工程,增加水頭差,增強水動力條件,實現了古城區水自流的治理目標,輔以截污和清淤等措施,城區河流的水質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5)綜合協調,構建河湖健康新水系。水系建設布局需要統籌協調,綜合考慮水空間保護、水資源條件、河湖連通、水系自然完整性以及文化保護的需要。統籌兼顧即要兼顧城市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生態、娛樂、開發等不同功能要求;水空間保護則應嚴格執行有關水系管理辦法的規定,防止侵占水域、破壞水系,特別要注意對城市濕地的保護;城市水系的改造應充分考慮水量和水位需求,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干旱地區不可過度建設人工水面;宜通過適當的河湖貫通、擴浚等工程手段,形成以主干河道為主、分支河道為輔,河湖連通、蓄引排暢通的水系格局;同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塑造自然式地形,減少水工建筑物對景觀的負面效應,維持水系自然系統的完整性;在文化保護方面,水系布局應盡量尊重原自然水系系統,減少人工調整,且與城市文化定位相符,避免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水域造成破壞,特別是保護古河、古渠、古城、古鎮、古寺、古建筑等。
6)科學認識,加快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河湖水系是水資源的載體,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河湖水系的連通性能直接影響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水土資源的格局,以及水旱災害的風險等,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江河湖庫自然水系基礎上,通過自然營造力和人為驅動力作用維持、重塑或構建滿足一定功能目標的水流連接通道,以維系不同水體之間的水力聯系和物質循環。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的基本要求:格局合理、生態健康,引排得當、循環通暢,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同時需要遵循水文循環與水量平衡原理、承載能力與負荷平衡原理、生物物種與生態平衡原理以及社會學準則。通過河湖連通工程,提升流域供水保障能力和水旱災害防控能力;維系構建和塑造良好的流域水平衡關系、改善水動力條件,改善流域水環境;維護和修復河湖生態廊道,保持生物多樣性,塑造良性生態平衡關系,提高抗干擾和自然修復能力,維護河湖生態功能。此外,要盡可能減少河湖連通工程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影響。
7)高度認識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性、基礎性和長期性。從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內容看,防汛抗旱減災、水資源保障(特別是生態用水和農業、生活用水的保障)、水文化的繼承和培育等主要任務具有鮮明的公益性和基礎性,因此政府應該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和投資的主體,應該進一步增加投入。同時,要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文明要認識到,不同的地區對水生態文明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此外,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與當地當時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期,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顯著的階段性、區域性和長期性,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全局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用短期的經濟指標來衡量。
8)加強基礎研究,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系統服務是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組成物種所產生的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支持作用的狀態和過程。生態環境價值理論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基礎,需要加強生態補償理論和機制等方面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形成導向明確、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調整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相關各方利益關系,保障生態保護,提高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建立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生態紅線內的重要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重要水源地和公益林地等,對因實施生態保護而形成的貢獻給予補償。生態補償機制以政府為主導,市場調節運作,即政府作為增益性和損益性生態補償主要支付者,主要包括政府直接補償、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征收生態補償稅、區域轉移支付制度、流域合作等模式,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對產權關系相對明確的生態補償類型進行補償,主要包括自組織交易、配額交易、生態標簽、排放許可證交易、碳匯交易等模式。
4、結語
(1)生態系統是現代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總和;水是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基礎。
(2)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涉及水利工作的諸多方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要做好規劃,抓好試點,扎實推進。
(3)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先進的理念引導、完善的制度保障、具體實施中更需要科技的支撐。當前,水生態文明考核指標體系、生態環境價值理論、生態補償機制等涉及全局性的問題亟需開展研究。